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By Sal Khan – 一個世界的校舍:教育重新構想

作者簡介

薩爾曼·可汗 (Sal Khan)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在避險基金擔任分析員,因緣際會下,得知表妹學習困境,可汗為了課輔表妹,錄製且分享他的教學影片在 YouTube 平台上,這些教學影片迅速受到廣泛歡迎,可汗學院也從此發芽。可汗學院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提供免費線上教育平台,學生可在這平台上用自己的速度學習。於2013年,可汗學院的課程已被二十多所美國公立學校採用。

書籍介紹

從自我經驗對教育的反思

可汗原本只是一位金融分析師,有時利用業餘時間,輔導在數學遇到瓶頸的表妹。漸漸地,他的教學幫助表妹進步,因此吸引更多親戚朋友的孩子加入。為了讓教與學不受彼此行程限制,可汗決定把課程放在YouTube上,畢竟當時可汗還是個正職的分析員。在這過程中,他發現簡短影片的功效遠大於冗長的講解,但即便這技巧已被許多教育研究提出,至今傳統教育仍無法跳脫採用。此外,他也反思自己在麻省理工求學時,大多數的教授上課都是非常冗長且無趣,讓人無法有效學習,因此他與一些夥伴利用翹課的時間,自己在網路上尋找資源學習。這樣的模式,反讓他在這四年順利拿到雙主修。

現在教育體制的源頭

大多數國家的傳統教育框架源自於普魯士系統(Prussian System) ,在普魯士系統中,政府支持免費義務教育,不管階級地位或貧富,人人都可以擁有,學生是由年齡來分級,在課堂上,老師講課,學生被動學習,每堂課是由鐘聲做區隔。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相信大多數我們所接收的教育還是落在此框架中,普魯士系統是十八世紀末的產物,現在21世紀了,我們的系統仍未有太大轉變。

除了從大系統做觀看外,可汗也挑戰回家作業的價值。現在許多美國學生都必須花平均三個半小時在課後功課上。有些人說,這可以培養孩子責任心、 時間管理 、獨立學習或是增進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參與。但已經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成就和良善行為最好的指標並不是多長花在功課上,而是他們多頻繁可以與家人共桌吃飯聊天。 作業的增加,反映出缺乏有效教授的體制。

自我對未來教育的理想及科技的角色

可汗在教與學上主要有三大重點:

首現他想推廣的是精熟學習 (Mastery learning) ,精熟學習理論相信絕大數的孩子對每個觀念都能達到一定的精熟度,差別在於他們有不同的節奏和學習方式。沒有人需要被留學,避免他們對自我學習上的懷疑。因此,課程的設計會從在年齡轉變成精熟度的區別,當老師在衡量學生時,可以依學生不同技能的精熟度,給予不同教材強化。研究也指出,學生在精熟學習的結構下,對於自我學習會有更大的責任感。

第二點是跨科目的教學,可汗相信各個領域的知識是相通的,這也減少在校學生於不同科目之間的內容轉換所產生的壓力。例如,帶領學生寫個電腦程式去建立一個生態圈,或是利用文學去領導社會學科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跨科目的教學相對於精熟學習要實現的困難度更高,精熟學習已有許多科技可以幫助老師分析學生技能且根據結果推薦不同教材,而跨科目的教學是需要不同科目老師之間的許多合作設計,網路上的品質好的教材也是屈指可數。

最後,當然就是同儕合作學習,這或許是最不具爭議的項目吧,回想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相信大家都可認同和同儕學習時所能激起的火花。而且在這之中,也可以促進學生人格上的建立。

在這以上三點的基礎,可汗提出一個創新的學校:沒有年齡區別的存在,大小孩子一起學習。鐘聲進入歷史,學生在無科目區別的課堂上學習,自我掌握學習的休息時段。學生利用教學影片配合自我學習速度,作業時間上限是一到兩小時,讓學生有更多自由時間啟發創意。鼓勵堅毅和大膽嘗試,錯誤是允許且讚賞的過程。

個人心得

我喜歡最後可汗講述他的中立立場:“我這裡的論點並不是想要打翻現在所有教育體系,因為每個文化不一,適合美國的不盡然適合亞洲國家,或是有些孩子就是適合普魯士的教育,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去推廣已被許多實驗證實且有實際成果的理論。”

的確在書中最後的理想學校框架,讓人質疑實施的可行性,年齡太小的孩子,或許需要不同的方式協助達成自我學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線上教學影片自定速率的優點,可汗學院自身就是一個科技與實體學校融合的模範。我想這些幾百年前就提出的理論,以前由於高成本的考量無法實踐,如今科技的進步,給了這些理論生命,雖然網路世界教學的公平性仍受檢核,畢竟有很多弱勢孩子家裡可能連網路都沒有。

即便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教育這個沈重的大齒輪,在許多優秀的教育業者的努力下,依舊緩緩向前,希望給予孩子更好的未來。


想跟深入了解嗎?請參考:Amazon (英文版)。如果您有搜尋到中文版,歡迎聯絡我們告知中文購買點,我們將會依此更新。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