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玟樺老師是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博士, 也曾是新北市清水高中數學教師。 大家最熟知玟樺老師的作品就是《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芬蘭中小學教育現場課室親身觀摩365日》,這本書揭示玟樺老師親身在芬蘭的課堂觀摩經驗,芬蘭的新課綱目標、七大橫向能力、客製化的「一生一課表」等,為台灣現今推行新課綱提供借鑑。
玟樺老師的研究也受到許多肯定。她的博士論文「立體學習地景——芬蘭赫爾辛基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榮獲 108學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108學年度田培林教授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是年度唯一雙料冠軍!
這集非常開心能與玟樺老師對談,讓聽眾進一步了解現象為本的學習和立體學習。
了解更多玟樺老師的分享:Facebook
訂閱聆聽 Subscribe:
Acast | 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er |Youtube
本集大綱 Show Notes:
- [01:45] 什麼現象為本學習?
- 赫爾辛基 – 芬蘭首都
- [02:56] 芬蘭結合現象為本學習的例子。
- [07:44] 與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異同處。
- [09:23] 真實世界的案例或現象的結合的好處和實踐上的困難。
- [12:28] 反思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常常也是真正學習的開始。書中提到的例子是,在現象為本的學習中,芬蘭老師問學生:你跨領域學習了嗎? 以引導學生思考。想問在您的觀察,芬蘭老師問學生的問題或方式有什麼不一樣之處?或甚至現象為本的學習有什麼不凡於一般的引領問法?
- 四點量表
- [16:57] 什麼是立體學習 (Pop-ups learning ),和老師創造這名詞的靈感。
- [22:59] 學生享受這學習過程的例子。
- [31:23] 台灣老師可以如何發展或培養立體學習?
- [34:30] 老師曾經是高中數學教師,您經過這段精彩的研究歷程後,如果現在您再回去教您的高中數學,您會有什麼改變?或是您會有哪些建議對當時的您說?
- [39:35] 結語
回顧我們的教學 Reflections:
- 宏觀上來看,您希望您的學生在這階段需要學到的技能是什麼? 除了學術基礎之外,您有其他的教學主軸嗎?
- 您如何引導孩子結合跨領域的知識?
改變的一小步 What can you do tomorrow:
- 選擇一個現象,例如COVID-19或氣候變遷,結合在您的教學主題中,讓學生討論貼近他們生活的問題。
- 保留時間讓學生有探索解決方式的空間,取代傳統教師直接講述過程。
音樂來源 Song Track Credits:
- 開場與結尾: Inspiration written by Rafael Krux. Positive, uplifting and inspiring track suitable for commercials and advertising.
- 中場
- It’s Not Over ‘Til The Bossa Nova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 La Pompe Du Tromp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您在這集中有哪個最喜歡的點子嗎?歡迎在以下留言與我分享! What is your favorite idea from this episode? Please share with me in the comment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