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我們將更深入探討芬蘭如何融合現象學習於課室中,在芬蘭的現象教育網站上,基於現象的學與教是:“整體的現實世界現象為學習起點。在實際情況下,將這些現象作為完整的實體進行研究,並通過跨越科目之間的界限來研究與這些現像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很幸運有Ilona Taimela加入我們,她專門研究基於現象為本的學習、教育設計思維、參與性過程和永續經營。 Ilona Taimela在芬蘭全國培訓教師已有25年以上的經驗。 她是赫爾辛基教育諮詢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在這芬蘭新課室的教改浪潮下,她提供許多芬蘭學校諮商服務,幫助教改扎實地實踐在日常課堂中。
Connect with Ilona:
Facebook | Twitter | Website
訂閱 Subscribe
Acast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er | Youtube
本集大綱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的重要元素
- 必須跨領域:因為真實世界的難題,都是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 不分年級的學生可以一起合作,雖然可能會有不同理解,但是現象為本學習啟發點來自每位學生自我所知,而提出不同提問。
- 專注於過程而非最終產品,真正需要學習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創意和好奇心。
- 教師的角色不是填塞知識,而是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的問題是讓他們有更多問題想要去探索。
設計現象為本學習的步驟
- 芬蘭學校通常給予老師一個時間表,讓老師知道這一年他們需要強調的技能的大方向。
- 與各科老師一起設計,同時保留彈性,以留給學生空間去發揮
- 思考那些橫向的技能你想要融合其中,技能可以是各種二十一世紀的橫向技能: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 選擇一個相關的現象,有些學校會提供題目給予老師參考
- 設計單元測驗,幫助學生在過程中審視自我學習情形。
- 向學生介紹現象,使學生能深刻體驗這現象的緣起
- 你可以利用影片、邀請校外專家、參觀博物館來介紹這現象等等
- 學生了解現象後,老師協助學生反思,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 我已知道什麼?
- 我想要知道什麼?
- 學生基於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尋找組別去合作研究,同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聯繫專家。
- 最後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結果,例如:Minecraft、廣播、紙本報告等等
現象為本學習的題目例子
- 永續經營
- COVID-19
- 黑人平權運動
Ilona本身對於教育的核心價值
學生到學校是為了成為一個積極的公民。教育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辨能力。
回顧我們的教學
- 您的學生有與同儕討論學習的空間嗎?
- 在課堂上,您講話的比例與您學生發言的比例各是多少?
改變的一小步
- 當您介紹一個新概念時,試著問學生他們已知道什麼,那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知道什麼? 然後,給予您的學生時間去做研究,讓他們有空間實踐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