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以實質的學習回饋取代傳統分數 – Starr Sackstein

這集邀請到 Starr Sackstein與我們深聊如何改變傳統分數,給予學生實質回饋,Starr 目前是 the Core Collaborative 的教育顧問,也於 2016 TEDx 上分享她對傳統分數的失望和改革過程,此外,她憑藉多年的翻轉教學經驗,著作多本幫助教育學者提升學習回饋的書,包括:<教導學生自我評量>(Teaching Students to Self-Assess)、<拋棄傳統分數>( Hacking Assessment: 10 Ways to Go Gradeless in a Traditional Grades School) 、<同儕回饋>(Peer Feedback in the Classroom)等等。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拋棄傳統分數>這本書,歡迎參考我對這本書的中文摘要

追蹤 Starr Sackstein:
Facebook Twitter Website

訂閱聆聽 

Acast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er | Youtube

本集大綱

為何想要改變打分數的文化?

Starr在紐約擔任高中教師時,常在繳交成績時期感到頭痛,因為這意味著有些學生要抱頭痛哭,而他們所知道的只是紙上沒有意義的D。就在Starr兒子上中小學時,發現他們學校採用的精熟學習制度,精熟學習制度成績單的不同是他將學習情形更細膩化的分解,例如: 數學 = 100被取代成 在排列組合上達到專業的程度、在微積分上達到基礎能力、在九九乘法上有待加強等等。如此精細的回饋,激勵Starr改革自己學校傳統分數的框架。

改變的第一步
  • 停止在隨堂測驗改分數,給予實質的學習回饋。在一個傳統學校,一開始是無法改變整個系統,所以我們可以從較可掌握的隨堂測驗中著手。
  • 與家長和學生溝通。Starr會將上課狀況分享到YouTube上,讓家長了解沒有分數和有分數下的差別。同時間,持續地利用電子郵件與家長做溝通。
如何給予有效且實質的回饋

捨棄”打分數”後,老師需要給更多的口頭或是評語。甚至增加與學生一對一的談話。要點如下:

  • 在給予回饋前,詢問學生怎樣的回饋對他們有幫助。
  • 了解自我教學的標準,依據標準給予改善方向。
  • 提供一到兩個實例讓學生更清楚方向。
  • 提空學生時間和空間去做嘗試和改進。
為什麼教導學生自我評鑑

Starr認為學生應該要了解自己學習的方式,很多時候學生無法闡述他們自己的困難,而這卻往往是我們想要他們闡述的。所以如果我們教導他們什麼是學習目標、什麼是素養、要如何證明自己有達到目標等,都可幫助他們甚至老師去了解真正學習情形,而做有意義的加強與改變。

教導學生自我反省教案

以下是Starr提供她在學生完成功課後,實施的自我檢討會。在學生的自我檢視中,可以幫助老師去了解更多學生學習狀況,而能給予更不偏頗的學習回饋,並逕人都是會有盲點的。

  1. 在做完功課後,詢問學生,他們覺得這個功課的目的是什麼? 在這過程中,亦可幫助您了解是否您的理解與學生一致。
  2. 請學生寫下他們如何完成這項功課。範例問題: 有什麼困境呢?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3. 請學生自己打分數。詢問學生在功課中,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他們達到學習目標?
  4. 請學生寫下,如果再做一次,他們會做如何改變。

回顧我們的教學

  • 在當您送出分數時,您對於這個分數,有多大信心其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

改變的一小步

  • 在功課繳交後,引導學生做自我省思,步驟請參考<教導學生自我反省教案>段落

#18 Philadelphia 方法培養年幼讀者 – Elisa Guerra

這集我們將探索如何教導年幼孩子閱讀和識字。這次我們邀請到Elisa Guerra與我們分享她多年的教導經驗。

Elisa Guerra是Colegio Valle de Filadelfia的創辦人,Colegio Valle de Filadelfia是一所提供學前教育至小學二年級的學校,致力於幫助孩子發揮他們的潛能,此學校的模式已被其餘十一所拉丁學校複製。Elisa也是2015和2016全球優秀教師獎前五十名候選者,這項獎視為教育界的諾盃爾獎。

Elisa著作甚多,其中含括:暢銷於墨西哥亞馬遜的<利用Doman方法教導三歲孩子閱讀>、已翻譯於超過30種國家語言的<希望,你在哪兒?>(中文版),這是一本關於六個世界各地的孩子,因為瘟疫而面臨學校關閉。

追蹤 Elisa Guerra:
Facebook Twitter Website | Instagram

訂閱聆聽 

Acast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er | Youtube

本集大綱

踏上教學的旅程

Elisa在大學時致力於曾為一個作家,但是由於家境經濟困難,在進入社會後,選擇模特兒以扶持家裡。過不久,Elisa結婚生子,開始在家教導自己年幼的孩子閱讀。到了孩子進入學校生活後,Elisa發現學校並未完全發揮孩子的潛能,因此她決定自己成立托兒所。起初Elisa與十七個家庭合作,由於未有豐富教學背景,第一年的Elisa跌跌撞撞,但藉由理想的堅持,Elisa走出屬於她的教學道路。

什麼是Philadelphia方法?

Philadelphia方式的技巧源自於The Doman Method,不同點是Philadelphia方式在些微改變下,更適用於學校多人環境。以下是此方法的要點:

  • 呈現整個詞語而非單一注音符號,因為注音符號缺少了意義,所以孩子較難貫通。
  • 高頻率,短時間。
  • 合併相關詞語,例如:這禮拜教動物類,下禮拜教植物類。
如何結合Philadelphia方法於教學中

假設我們現在要設計一個適合三歲孩子的閱讀課程,

  • 首先,選擇他們已知道的詞語,例如在他們的戶外遊樂區,寫下他們會接觸的東西、動物名字或同學名字
  • 用紅色麥克筆將詞語寫在紙板上,一個紙板約十公分高,六十公分寬,一張紙一個單字,且每個卡後也有相同詞語。
  • 快速呈現單字,五個單字五秒鐘。每天三次同類組詞語但不同順序。例如,當你到一個學生面前時,你可以說: 哈囉,我有些給你的小驚喜,你看,這是狗、貓…等等,同時,你邊念邊呈現字卡給他們看。
  • 註記: 你不用考他們,不需要叫他們和一起念或甚至寫下來,漸漸地,當你在呈現這些字卡,他們自己就會在你念之前說出來。
  • 一組單字持續一個禮拜,下個禮拜可以換不同類型的詞語。
  • 如果想增加難度,可以將一些形容詞加入字卡,例如:粉紅色的豬
如何解釋詞語意義

在Elisa的課程中,強調圖與字的分開且永遠不會同時呈現給學生看,因為這樣只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大多數的詞語也是他們已所知的,而非需要圖去做解釋,例入:他們天天使用的湯匙。如果想要教導他們未知的字且無法用實體呈現如獅子,你可以創造圖卡,但是展現圖的時段須與字的時段分開。

回顧我們的教學

  • 您如何教導您年幼的孩子了解字詞背後的意義呢?
  • 大多少您的學生喜愛閱讀?

改變的一小步

  • 當教導年幼的孩子時,您可以試試Philadelphia方式,把他們已知的單字寫在字卡上,短時間,高頻率的呈現給他們。

#16 透視芬蘭現象為本學習 – Ilona Taimela

這一集我們將更深入探討芬蘭如何融合現象學習於課室中,在芬蘭的現象教育網站上,基於現象的學與教是:“整體的現實世界現象為學習起點。在實際情況下,將這些現象作為完整的實體進行研究,並通過跨越科目之間的界限來研究與這些現像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很幸運有Ilona Taimela加入我們,她專門研究基於現象為本的學習、教育設計思維、參與性過程和永續經營。 Ilona Taimela在芬蘭全國培訓教師已有25年以上的經驗。 她是赫爾辛基教育諮詢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在這芬蘭新課室的教改浪潮下,她提供許多芬蘭學校諮商服務,幫助教改扎實地實踐在日常課堂中。

Connect with Ilona:
Facebook Twitter Website

訂閱 Subscribe

Acast | 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er | Youtube

本集大綱

芬蘭現象為本學習的重要元素

  • 必須跨領域:因為真實世界的難題,都是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 不分年級的學生可以一起合作,雖然可能會有不同理解,但是現象為本學習啟發點來自每位學生自我所知,而提出不同提問。
  • 專注於過程而非最終產品,真正需要學習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創意和好奇心。
  • 教師的角色不是填塞知識,而是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的問題是讓他們有更多問題想要去探索。

設計現象為本學習的步驟

  • 芬蘭學校通常給予老師一個時間表,讓老師知道這一年他們需要強調的技能的大方向。
  • 與各科老師一起設計,同時保留彈性,以留給學生空間去發揮
    • 思考那些橫向的技能你想要融合其中,技能可以是各種二十一世紀的橫向技能: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 選擇一個相關的現象,有些學校會提供題目給予老師參考
    • 設計單元測驗,幫助學生在過程中審視自我學習情形。
  • 向學生介紹現象,使學生能深刻體驗這現象的緣起
    • 你可以利用影片、邀請校外專家、參觀博物館來介紹這現象等等
  • 學生了解現象後,老師協助學生反思,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 我已知道什麼? 
    • 我想要知道什麼?
  • 學生基於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尋找組別去合作研究,同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聯繫專家。
  • 最後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結果,例如:Minecraft、廣播、紙本報告等等

現象為本學習的題目例子

  • 永續經營
  • COVID-19
  • 黑人平權運動

Ilona本身對於教育的核心價值

學生到學校是為了成為一個積極的公民。教育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辨能力。

回顧我們的教學

  • 您的學生有與同儕討論學習的空間嗎?
  • 在課堂上,您講話的比例與您學生發言的比例各是多少?

改變的一小步

  • 當您介紹一個新概念時,試著問學生他們已知道什麼,那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知道什麼? 然後,給予您的學生時間去做研究,讓他們有空間實踐自我探索。

#14 如何打造學生為中心的教室 -Maarit Rossi

Maarit Rossi曾是芬蘭數學老師兼校長。她是 2016年全球教師獎十大決賽入圍者之一。 Maarit相信數學不是無聊的而是令人興奮的和有意義的。她的學生經常在課堂外學習,採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她撰寫了九本《數學》教科書,幾篇教學文章和出版物。

除了為世界各地的老師講課和培訓外,她還是“數學之路”的CEO。 “路徑到數學”是一個電子學習數學的材料,幫助教師建立一個創新的,具有挑戰性的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為年級6到9 

訂閱

Acast | 蘋果播客| Google播客 | Spotify | 針腳 |YouTube

本集大綱

回顧我們的教學

  • 您有什麼利用生活例子結合教學的活動嗎? 例如請學生計算每天自己的廢物量。
  • 您在課堂上有進行的任何活動使學生能夠移動和交談嗎?

改變的一小步

  • 請您的學生畫您所教的科目課,從此了解他們對您的授課感受?
  • 如果您的學生有學習檔案,試著與他們進行1-1對話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學習。例如,可以問學生最喜歡的項目是什麼且為什麼? 

#7 司南老師四到六集訪談摘要(中文版)Episode 4 – 6 summary in Chinese

今天這集摘要四到六級的英文訪談。讓更多中文聽眾能了解這些老師的想法。

Subscribe 訂閱:

Acast |Google Podcast | Spotify | Stitch |Youtube

Show Notes 本集大綱:

[0:23] Nicole Plante 採訪摘要。 相關採訪
[1:26] Barbie Magoffin 採訪摘要。 相關採訪
[3:02] Elizabeth Peterson 採訪摘要。 相關採訪

您在這集中有哪個最喜歡的點子嗎?歡迎在以下留言與我分享! What is your favorite idea from this episode? Please let me know in the comment section!